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台100千瓦潮流能发电装置被成功投放到了黄岛区斋堂岛海域,据了解,这台装置突破了潮流能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使得发电装置能够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能够适应不同海域。这标志着我市在潮流能开发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意味我国在海洋能开发领域将打开新局面。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被世界各国提上了议程,人们开始利用风、太阳、海水等自然资源来提取新型清洁能源。如今,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利用海水潮流发电仍正处于起步阶段,潮流能发电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发电模式?这种能源又具备多大的发展潜力?这些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潮流能发电装置“下海”
日前,记者来到黄岛区斋堂岛,在海边看到了海大最新研发的100千瓦潮流能发电装置,这个高达18米的“大家伙”,底部呈三足鼎立状,三个大的圆柱体很牢固地支撑着整个设备,顶部则形似一个大风车,三个白色的叶片转动将产生能量发电。
“五、四、三、二、一!”随着工作人员的口号,这个“大家伙”在塔吊的帮助下缓缓沉入斋堂岛附近海域35米深的海底。五分钟后,观测人员兴奋地宣布:“机器运转正常,投放成功!”这一声宣布让在场的所有人员振奋无比。伴随着水下“风车”叶片的转动,我市首个100千瓦级的潮流能装置正式投入使用。这对青岛市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意味我国在该领域的机组生产方面,拥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本次入水的发电装置是一种安置在海底的潮流能发电装置,其工作原理类似风力发电,利用两台10.5米的水轮机获取潮流的动能使水轮机旋转来产生能量,预计一年可发电约10万千瓦时。据中国海洋大学专家介绍,该装置采用变桨矩技术、先进的电力变换与控制系统,吸取了大型风电机最新的控制技术,优化了潮流叶片的设计。记者了解到,水下“风车”的水轮机叶片采用了翼型叶片,叶片的倾角可以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流速。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潮流能发电装置能够适应不同海域情况,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
如今,该装置产生的电力主要为斋堂岛供电,初步预计可满足约300户居民的日常用电。据专家介绍,该装置还可以用于海岛的海水淡化、制冰、海水养殖等产业,对于促进海岛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如果机器供电能够达到发电标准,该模式将会被逐步推行到山东省各沿海城市,甚至是全国沿海地区。
据对130个水道沿岸潮流能资源蕴藏量统计,我国可利用的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MW。按海区分,以东海沿岸最多,有95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为 10958.15MW,占全国总量的78.6%。其中山东半岛是国内潮流能储量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了解,潮流能跟潮汐现象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而不像风能那样随机不可预知,也不必像太阳能“看天吃饭”。换句话说,潮流能发电是一种基本不受天气影响,每天都能坚持工作的发电模式。
为海岛开发提供能源
目前,潮流能发电主要运用于海岛建设(600515,股吧)上。记者从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简称“产业联盟”)了解到,山东省目前公示了589个海岛规划,其中重点进行无人岛的旅游开发工作。该联盟负责人表示:“海岛旅游的开发,电力供应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们从内陆通电缆来输送电力,电缆的铺设费用、维护费用、送电成本加起来一年可能会达上千万元。而采用潮流能等海洋能来发电,这个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2010年以来,我市对海岛的发开利用程度不断深化,但是中国在海岛开发进程中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能源的不足。据统计,中国海岛居民的用电价格在2元以上,是内陆用电价格的3至4倍。
潮流能的发电模式对于海岛的开发极具价值,潮流能的发电规模虽然暂时有限,但是海岛旅游业受地域限制较大,其本身的地域范围较小,电力需求量较内陆更少。如果采用内陆通电缆送电,运输成本将会过高;如果在岛上兴建火电等发电机组,则会对环境、资源造成较大破坏,导致海岛旅游价值下降。因此潮流能等海洋能源的发电模式与海岛开发可谓是一拍即合,不但可以就地取材,“海电海用”,潮流能发电模式还能为海岛上的工农业提供必要的能源支持,完善海岛产业化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