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新闻首页 > 新闻 > 可燃冰 > 正文

南海可燃冰研究近日通过验收

浏览次数:14768来源: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网编辑:庞晓宇时间:2014-02-06

  中国官方日前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近日通过验收,建立起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系统理论。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约164至180立方米天然气。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可燃,又被称作“可燃冰”。

  国家海洋局透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重点围绕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动力学、成藏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及东北冻土带。专家称,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对勘探的技术要求很高,开采可能造成海底不稳定,导致地质灾害,也容易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可燃冰”开发利用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商业化开采尚需时日。

  可燃冰概念股与页岩气、海工装备等较为重合,主要涉及钻探、海工、油服、仪器、管道、运输等。相关个股包括:神开股份(综合录井仪、采油气树和油品分析仪)、杰瑞股份(钻头、钻具制造上市公司)、吉艾科技、通源石油、天科股份(气体分离技术)、东华科技(煤制天然气经验)、江钻股份、山东墨龙(油气井钻头)等。

  中信建投表示,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对新型能源的研究也显得极其迫切。从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情况来看,目前可燃冰开采商业化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对产业内公司业绩影响有限,而只能作为主题性投资的参考。

  可燃冰专题报告:可燃冰勘探获突破,油服行业长期受益

  可燃冰是环保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结晶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化学成分mCH4·nH2O,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可分解产生164立方米CH4气体和0.8立方米H2O,燃烧环保无残渣和废气。

  成藏条件:低温、高压、埋深浅。天然气水合物在低温(零度附近)、高压(30个大气压)和有机物沉淀丰富的地层中以白色固态结晶形态存在,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海洋和内陆湖深水环境,陆上埋深和海底埋深均在300-1500米范围以内,海平面600-1100米范围内。

  储量分布:储量丰富,海上占比80%。世界可燃冰碳含量估计值是当前已探明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墨西哥湾、西非、北冰洋、南海及我国西藏地区可燃冰储量丰富。中国可燃冰资源储量为800多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

  开采工艺:降压开采法最具应用前景。目前各国常见的开采技术包括降压开采法、注热开采法、置换法等,日本2013年采用降压法成功提取出甲烷,开采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是最有前景的一种技术。加拿大2001年通过注热开采法首次生产出燃气,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量超过产出的气体,置换法开采速度慢;注入试剂法成本偏贵,这些方法的研究较少。

  勘探进度:对地质构造的负面影响约束可燃冰开发进程。全球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认识存在不足,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处于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前沿,中国相继在南海、西藏、青海等地开展可燃冰勘探工作。可燃冰易探难采,开采面临环境污染、地层坍塌甚至诱发地震和储运不便等问题,海上可燃冰开采至少要等到30年后,而陆上可燃冰开采也需等到10-15年以后。

  开采成本:尚不具备经济开发条件。据日本推算,采用减压法开发成本相当于日本液化天然气(LNG)进口价格的2倍,随规模及技术进步成本有望下降70%以上。美国能源部资料显示,目前的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相当于每立方米天然气的成本在1美元以上,远高于页岩气。未来可燃冰开采成本的下降有赖于油藏特征的认识和工艺的成熟程度。

  投资判断:平安证券认为,油服板块受益,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望主导全球能源供给,但目前各国对可燃冰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更进一步的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按计划中国2030年才进入商业化开采阶段。目前可燃冰主要为油服板块带来主题投资机会,A股上市公司中,重点关注受益可燃冰海上钻井服务和随钻测井服务的中海油服、海油工程,关注受益可燃冰完井服务和生产、储运环节的杰瑞股份、恒泰艾普、惠博普、富瑞特装。

[ 新闻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