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新闻首页 > 新闻 > 海水淡化 > 正文

海水淡化技术有望解决京津缺水困局

浏览次数:6370来源: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网编辑:庞晓宇时间:2014-07-24

  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为“干渴”的区域之一。为改善缺水困局,海水淡化技术被提上议程。

  “海水淡化,简单来讲,就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获取可以饮用的水。”7月22日,在第四十二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活动中,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王寿根说。

  我国的海水淡化工程发轫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1998年左右,这一工程才真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几十年走过来,存活下来的海水淡化技术,只有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谈到这里,国家海洋局的总工程师阮国岭不无感慨。所谓反渗透膜法,就是利用高压,将海水压入反渗透膜中,从而分离出淡水,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规模大概在每天一百万吨左右,相比起世界日均量的八千吨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在反渗透膜方面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所以在材料上还要依靠国外的技术支持。

  作为生活用水,在被问到水质的安全问题时,王寿根指着会议桌上的矿泉水说道:“各位的桌子上就是海水淡化的成果,绝对安全,大家可以验证一下。”他接着补充说:“我们的水和矿物质水是一样的,甚至更为纯净。”这时有人接到:“我觉得有点咸”。王寿根回答说:“不会是你的心理作用吧。”引起了会场一片笑声。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在十多年前就投入了实践,像四川嵊泗等地区的用水都是通过海水淡化获得的,这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了保证用水质量,海水取用的海域也按照水质被分出了“最佳取水口区域”,只有水质达标的海域才能够被纳入海水淡化流程。在京津冀地区,曹妃甸的海水淡化工程较有规模,技术也相对先进,但是目前主要用于企业用水,还没有进入生活用水领域。“海水淡化的市场容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啊,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王寿根在现场说道。

  根据现有技术条件,我国平均每淡化一吨海水大概需要耗费3.2度电。这样的成本相较于从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材料性能的提高,海水淡化的成本依然具有降低的可能性。“现在市场上淡化水的价格是要低于农夫山泉的。”阮国玲强调道。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领先于国际水平。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分散,整个产业链依然缺乏系统集成。在海水淡化的工艺流程上,蒸馏法已经基本做到了国产化,但是反渗透膜技术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的材料和技术,因此,提高国产化率是我国发展海水利用事业的当务之急。

  海水淡化技术其实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当前在国内完全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较少,但大家对于海水淡化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因为作为水处理工程的基础性技术,只要能够在海水淡化层面取得突破,就完全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工程。在谈到海水淡化的产业现状时,王寿根表现出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我希望海水淡化可以走向市场,只有通过市场磨合,才能够使海水淡化事业有更快的发展。相比起政府‘拉郎配’的方式,我更看好资本和市场。”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淡化处理之后所排放的浓海水将被送往盐场,直接进行浓海水加工再利用。位于天津的北疆盐场就是浓海水再利用的典范。这不仅解决了浓盐水的排放问题,还取代了传统盐场的盐田模式,相比之前“晒盐”手法更加环保集约。如果海水淡化产业能够形成规模,那么对于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会议的最后,展望未来,中国海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雷波表示:“如果将来海水淡化能够进京,我估计会走管网,毕竟瓶装水太分散,但不管淡化水以哪种方式进京,我们都会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用水的来源。”

[ 新闻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