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新闻首页 > 新闻 > 政策规划 > 正文

寒流来袭 政策暖风助力海工装备企稳

浏览次数:6282来源: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网编辑:庞晓宇时间:2015-07-09

  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可谓“惨不忍睹”。

  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407座(艘),成交金额419.8亿美元。而今年1~4月,全球累计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64座(艘),成交金额35.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6.5%和84.3%。

  需要提出的是,即便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行业的业绩也并不乐观,上文提及的两项指标就比2013年分别下降27.1%和34.3%。

  寒流“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不少石油公司宣布缩减投资、大幅裁员。今年前4个月,部分主流装备利用率已逼近2009年的低位,全球海工装备建造市场跌幅超过七成,2015年必将成为海工市场危机深重的一年。”在6月17~18日举行的2015中国海洋工程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对目前海洋工程市场的信心似乎已跌至冰点。

  “石油公司投资锐减,使得不少装备被闲置,从而影响主流装备的利用率。”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2014年1月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平台的利用率分别为94%和97%,而到2015年2月,这两项数据下降至85%和88%。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已逼近2009年的低位。

  受此影响,建造市场继续呈现量价齐跌的走势,今年1~4月,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同比分别下降72%和74%。

  其中,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市场份额最大的自升式平台、平台供应船等市场的形势更为严峻,相关企业不仅普遍存在交付难、接单难等问题,而且面临极大的流动资金风险。据统计,今年全球将有7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交付,其中,中国船企将交付42座,不过,目前只有6座获得了租约。

  油价大幅跳水直接导致了海洋工程装备开工率的不足。供需关系是影响石油市场变动的核心因素。全球原油价格始终处于低位徘徊的态势。中国造船学会理事长黄平涛表示,短期内,原油价格上行乏力,预计2015年全年的原油均价将维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受其影响,各大石油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断压缩勘探投资,据报道,国际大型石油公司2015年的开支平均下调了16%,其中,印尼国家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的开支下调幅度均超过了30%。

  无疑,放缓海上油气田开发节奏将是大多数石油公司的现实选择。黄平涛表示,目前全球手持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125座,钻井船订单57座,半潜式钻井平台27座,大部分将在未来2~3年交付。在大量海工装备尚未交付的情况下,若油价不能回升到每桶60美元以上并保持稳定,全球海工市场恐将持续低迷。

  而现实下,随着市场的下行,海工装备建造合同纠纷已在不断增多。相关律师代表表示,海工市场环境变化已对装备履约交付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企业更应注重对合同文本、合同条款的分析、研究,要积极启动法律干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风险延期交付与撤单的风险正在持续增大。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海工研发室主任曾骥认为,在自升式平台方面,随着大量产品将在2015年集中交付,市场服务能力过剩的问题将更加严重,平台被搁置的情况将更为普遍。

  而租约获取困难,租金走低,租期大幅缩短将使海工装备营运市场形势更加严峻。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预计,2015年中国船企计划将交付27座自升式钻井平台,目前实际仅有1座完成交付。

  而出于抢占市场等目的,一般国内船企在接单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时,预付款通常只有10%,部分首制产品建造合同的预付款最低仅为1%。一旦钻井承包商因为无法获得租船合同而撤单,将不得不面临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说市场寒流是外因,内因则是海工装备制造能力的快速扩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不少造船企业转型发展海工产品。至今,前后约有20多家企业承接了海工平台订单,约有100家企业承接了海工船舶订单。

  过去几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部分船企先后建成交付了第六代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工作水深在3000~3600米,钻井深度可达11000~15000米。其中,“海洋石油981”号已在南海服役,并且我国船企建造的全球首座圆筒型深水钻探储油平台、钻井船以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都属高端产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仍比较落后,特别是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与领先发展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

  从自主设计和总包能力看,除少数企业具有自升式平台设计、建造的自主知识产权,能进行基本设计外,多数企业主要还是采用国外的设计。半潜式等其他作业平台的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国外,主要标准受制于人。即使能制造高端产品的企业,也不具备自主配套能力。

  另外在海工装备配套设备方面,由于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要求更高,对安装维护有特殊要求,其研发及产业化难度较大。目前,各种功能模块及动力、机械、化工、液流、电控设备等多数依赖进口,而且水下生产系统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非常薄弱。

  机遇“目前形势不乐观,但尚未到坐以待毙的地步。”黄平涛表示,虽然短期内海工市场的低迷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但在平台拆解、生活辅助类平台等细分领域仍然存在一定机遇。而从长远看,随着未来3~5年油价反弹、市场回暖,深水开发仍将是海工市场的主要方向,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

  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推进,国内石油公司、海工建造企业应把握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机遇,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通过并购欧美海工设计企业,向海工产业链的设计前端延伸,在关键技术、设备选型等方面提升话语权,以更经济的产品应对低油价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积极向产业链下游拓展,与国际海工总承包商、石油公司加强合作,竞标海洋油气田开发项目,通过创新产业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

  在不久前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海洋工程国际研讨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聂丽娟介绍,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牵头编制的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思路初稿已经完成,提出重点扶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进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设备制造国。

[ 新闻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