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新闻首页 > 新闻 > 市场解读 > 正文

浅谈工程机械企业试水海工领域

浏览次数:999来源: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网编辑:庞晓宇时间:2014-12-15

  2013年12月,一艘长69.9米、宽25米、型深4.8米,每小时生产360立方米混凝土的搅拌船“豪舟砼1”在三一珠海产业园顺利下水并于当年12月26日抵达浙江舟山。据了解,三一研制的“豪舟砼1”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混凝土搅拌船,被誉为“水上移动式混凝土生产工厂”。该项目是三一海洋重工首个工程船舶项目,也是三一积极响应国家海洋战略,在走向海洋工程机械板块的征程中又迈出了伟大的一步。

  其实早在2012年徐工也已经在积极调研,准备加快进入海工装备、盾构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步伐。2012年3月20日上午,徐工集团上海临港基地一期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上海临港物流园奉贤园区隆重举行,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据了解这是徐工在徐州以外的国内最大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主要生产制造挖掘机、推土机、大型工程机械及面向海外的主机和高端零部件,并建设上海徐工研究院和销售服务中心,后续还将发展港口机械、海工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力争将上海临港基地打造成支撑徐工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掘进新兴产业的战略基地和上海高端装备制造的全新高地。

  在国家推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凭借自己多年来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积累经验技术,国内多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纷纷进军海工领域,一方面为打造一条畅通的海外贸易物流链、降低物流成本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身处低迷之时,海工装备制造无疑为正处于徘徊中的工程机械企业制造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那么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到底有多大,在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又处于怎样的一个发展水平,本期每周话题中国路面机械网就带您一起走进“蓝色深海”。

  为什么是海工领域?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稀缺,全球海洋资源开采日益高涨起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熟知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和高能源消耗是相生相伴的,并且消费速度超出了世界石油生产的增长率,直接导致我国对外部油气依赖的日益加强,目前只能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弥补巨大的供需缺口,这也意味着必须承担国际市场日益上涨的油气价格。 为缓解目前全球油气供需的矛盾,海洋油气开发将成为世界油气生产最主要的增长点。

  从国家政策支持方面来看,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海洋工程的发展,在出台的—系列的发展规划中,均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产业。与此同时,陆地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大型造船企业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等也纷纷加入了对海洋工程的研发和投资力度。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海洋贸易和海洋交通,而其发展离不开海工设备,这无疑将海洋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随着我国新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对海工装备的需求量将在今后不断增加。

  而在前不久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上,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同样表态,我国在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综合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5.43万亿元。根据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我国能源行业对海工装备的需求逐渐复苏,而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规划为中国海工产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机遇。在三一珠海产业园的落成仪式上,三一港机董事长黎中银也曾说过,“大力发展海洋技术装备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将在海洋油气田建设、海上油气开采、海洋工程装备造船和各种配套设备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推动产业进步,这是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借此契机,以珠海产业园作为三一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三一海洋重工将承担起开拓全球新业务的战略使命,着力将珠海产业园打造成三一走向蓝色深海的桥头堡。”

  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比如在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领先的技术水平,比如三一、徐工、中联等,伴随着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逐渐由高速发展过渡到平稳发展过程中的调整期、阵痛期,众多工程机械企业也已经开始了在产能、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调整,寻找出路,而海工广阔的发展前景无疑令他们眼前一亮。

  中国海工弯道超车的良机

  2010年以来,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趋稳回升,2011~2013年均成交额在600亿美元以上,高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于海工装备未来的市场走势,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认为,从全球能源需求、供给及油价走势等因素来看,海工装备市场前景可期。

  从发展环境来看,首先,我国海岸线18400公里,综合评估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海洋工程一旦列入国家支持领域范围内,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都会有很大提升。按照平均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大约是5~6亿美元,相当于2架波音747的价格,海洋工程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巨大,有望成为今后3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其次,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虽然很富饶,但尚处于开发早期。根据国家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246亿吨,占比23.9%。但海洋石油储量探明量只有30亿吨,探明率只有12.3%。我国海洋天然气资源量15.79万亿立方,已探明1.74万亿立方,探明率只有11%。而待开采探明的资源也为今后工程机械进入海工领域埋下伏笔。

  从市场需求来看,海洋工程装备未来需求空间巨大。相关数据显示,多家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云集临港产值超百亿。“从能源需求方面看,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全球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2013~2025年均增速在1.5%左右。而石油和天然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且天然气需求增速高于同期石油需求增速。从能源供给方面看,2020年,现有成熟油田的产量将下滑至6900万桶/天,而2020年的需求量将达到9700万桶/天,需求缺口达到2800万桶/天。再从油价走势上看,目前80%的探明储量掌握在石油公司手中,国际石油公司的储量替代将主要来自深海油气、非常规油气和极地油气等开发成本高的油气资源,因此,长期来看油价将持续增长。”包张静表示,“未来全球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和海洋工程船等海工装备的需求市场广阔。预计2014~2020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年均市场需求额约为500亿美元,2021~2025年全球海工装备需求额约620亿美元。”

  今年来在机械行业整体下行的现状下,海工装备产业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成本优势以及多年来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资源优势,将来进入海工领域大有可造之势。

  海工装备深度研发待破局

  尽管我国的深海资源丰厚,海工产业政策优越,发展前景无限光鲜,但是因为起步晚,我国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发展速度依旧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世界海工装备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进入大发展期,然而我国的海工装备产业在建国后的50年代才刚刚触及到海工装备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总体来说,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正如宋海良所言,“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是当前国际海工装备市场的基本格局,继新加坡、韩国之后,我国极为可能成为亚洲海工装备制造业中心。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和配套业滞后是中国当前海工装备业的两大软肋。”例如中国今年奔赴南海作业的“海洋石油981”,工作效率高于预期,也是中国在国际海工装备上的一张名牌,但是“海洋石油981”大部分的收入都落入了欧美配套商的私囊中,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和配套业滞后使得中国海工装备的国际竞争力遭到大大削弱。

  首先,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和建造经验明显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水平尚处于初级水平,仍处于行业的第三阵营,设计开发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目前能自主设计的海洋装备也仅仅限于浅海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新型的装备设计建造领域以及海洋工程市场基本未涉足,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前端设计还是空白,更不具备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上海洋工程建造和管理等相关经验的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熟知海洋工程产品具有高精尖技术特点,因为国内海洋工程企业缺乏技术及相关科研人才支持的缘故,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设计基本是参照或直接引进国外技术,承接的海洋工程产品订单,产品技术含量也很低。同时,海洋平台的各类功能模块以及各类配套设备规格品种多,对技术性能、材料、精度、可靠性、寿命及环境适应性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专利技术多、附加值高的高端配套设备,多被国外供应商所垄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再者,国内企业竞争领域重叠,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初现。近年来,国内很多大型船舶企业纷纷借助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努力扩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造船业鼎盛时期一拥而上的局面再度显现。然而,因为缺乏技术、人才及配套设施的支持,国内海洋工程产品竞争领域重叠日益严重,主要还是扎堆于价值链低端,集中在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领域竞争,而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空白的领域,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供求结构不均衡,初现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

  最后,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配套设备是海洋工程装备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占比高达55%,而我国的自配套率低于5%,配套设备生产能力极弱,大部分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设备还是依赖进口。如果我国海洋工程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海洋工程企业将被永久固定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最低端,这也是中国企业进军海洋工程市场最大的隐患。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支持还是产业发展前景来看,我国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亟待开发创新的蓝海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我国进入海工领域的时间较短,无论是在技术开发还是在配套产业的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依旧很大。但是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伟大例证,其历程足以铸就一部伟大的“中国重器”史诗,从刚刚起步到世界品质设备的塑造,仅仅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只要我们放低姿态,不断创新学习发展,我们相信,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屹立世界海洋之巅也是指日可待!
 

[ 新闻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