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伴随油价的快速回升,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迅速恢复,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繁荣。在此期间,国内外一大批企业乘势而上,纷纷进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能力大大增强。2014年下半年,随着油价暴跌,海洋油气开发面临空前挑战,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风险凸显,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行业形势变化风险值得警惕。
2014年海工装备市场初现回落之势
海工装备成交总金额同比回落 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不含海洋工程船舶)成交总金额为461.5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0%。其中,钻井装备成交额为146亿美元,占全部成交额的31.2%;生产装备成交额为138亿美元,占全部成交额的29.9%;水下装备订单总金额为95亿美元,占全部成交额的20.6%。
从成交金额随时间变化的角度看,海工装备订单金额在2014年呈现先高后低、连续下降的趋势。2014年上半年成交284亿美元,下半年成交177.5亿美元,全年市场回落趋势非常明显。
2014年装备成交类型
钻井装备订单出现大幅萎缩 2014年,全球共成交各类钻井装备49艘/座,较去年91艘/座的成交量大幅萎缩。在2014年钻井装备订单中,自升式钻井平台最多,为36座,半潜式钻井平台4座,钻井船/钻井驳船9艘。从价值量看,钻井装备新接订单总金额为14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73亿美元大幅下降了47%,占海工装备订单总金额的比例也从54%降至31.2%。
钻井装备成交对比
生产装备市场表现稳定 2014年,生产装备订单金额合计约为138亿美元,与2013年基本持平。全球成交生产装备订单24艘/座,其中海上生产(处理/压缩)平台共10座,浮式天然气装备共5艘(其中LNG-FRU为 2艘),FPSO成交6艘(2013年成交10艘),出现明显萎缩。
水下装备订单金额大幅增长 据统计 ,2014年水下装备(主要为水下生产系统)新接订单总金额为95亿美元,较2013年大幅增长。从接单装备类型来看,水下装备接单主要为水下生产系统相关设备、SURF(水下脐带管、立管、出油管线)设备订单,ROV及其收放系统也有14套的订造量。
海洋工程船舶订单继续回落 2014年,受大型主流装备订造量下降影响,全球海洋工程船舶新造市场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调整走势。据初步统计,全年全球共成交海洋工程船舶订单284艘,与2013年509艘的订单量相比下降40%,其中平台供应船(PSV)84艘,三用工作船(AHTS)74艘。
海洋工程船舶成交(艘)
海工装备建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大力抢单 2014年,中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延续良好表现,继续大力抢单。全年中国共接获大型主流装备订单109.5亿美元,小幅下降8%,市场份额力压韩国和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一。从接单类型看,中国船厂钻井装备新接订单为68.2亿美元/26座,较2013年的97亿美元/42座订单量有所下降,所承接的钻井装备仍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另外,中国承接FPSO等生产装备新接订单12亿美元,半潜式辅助生活平台等生活装备接单9.8亿美元。海洋工程船舶方面,中国在2014年共接获订单121艘,成交艘数有所下降,但仍以近49.6%的市场份额(以艘数计)居全球首位。主流船型中,三用工作船接单47艘,同比下降14.5%;平台供应船仅为27艘,同比大幅下降72.4%。
截至2014年末,中国企业手持订单共606艘/座,订单总金额达501亿美元,订单数量和金额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勘探开发装备(物探船、钻井平台、建造支持船舶等)手持订单共210艘/座,总价值353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全球第一,韩国和新加坡紧随其后;生产装备(FPSO、浮式生产平台、浮式存储装置、穿梭油船、单点系泊等,不含固定式生产平台)手持订单共13艘/座,总价值41亿美元,排在韩国、巴西和新加坡之后位居全球第四;海洋工程支持船舶(OSV,包括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及其他各类支持船舶)手持订单共383艘,总价值107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
韩国三大船企业绩差强人意 2014年,韩国企业仅获得81.8亿美元大型主流装备订单,同比大降63%,业绩表现不甚理想。韩国三大船企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在2014年主要接单类型为FLNG、FPU、生产平台等各类生产装备,接单总金额近69亿美元。在擅长的钻井船领域,韩国目前仅获2艘订单,而2013年接获了12艘钻井船订单,出现大幅缩水。
新加坡海工企业接单稳中有降 2014年,新加坡企业共获得76亿美元的大型主流装备新订单,相比2013年的92亿美元下降了17%。从接单类型看,钻井装备接单规模为37.6亿美元/12座,其中包含2艘钻井船/12.4亿美元。新加坡在其具备传统优势的FPSO改装升级领域接单表现较稳定,共取得31亿美元/8艘的成绩。
欧美继续垄断水下装备市场 法国、美国、挪威等欧美国家继续垄断水下装备和总包市场。法国凭借工程公司Technip的优异表现在2014年斩获近67亿美元订单合同,涵盖SURF设备、输油管线以及油田水下设备总包。美国和挪威分别取得28亿美元和26亿美元水下设备订单。
2015年海工行业风险增加
油价暴跌给海工市场前景蒙上阴影 油价下跌对海洋油气开发投资造成较大冲击。根据多数权威机构预计,2015年原油均价将会较2014年出现大幅下降,海洋油气投资增速放缓甚至投资缩水将不可避免。降低油气田开发节奏、不断缩减油气开发开支已成为许多石油公司的现实选择。受此影响,海洋油气开发活跃程度降低,一些新的勘探开发活动暂缓,部分项目甚至考虑出售。
大量装备订造致运营市场有过剩之虞。近年来,伴随各类海洋工程装备的大量订造,手持订单快速增加。目前,全球手持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125座,钻井船订单57艘,半潜式钻井平台27座,大部分在未来2-3年交付,大量装备的投放使得短期内钻井装备供给增长速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供需形势已经从紧张转为宽松。生产装备方面,由于每一个装备均是为特定油田开发量身定做,因此投机订单相对较少,这与钻井装备存在很大的不同,市场总体保持平稳态势。海洋工程船舶方面,主流海工船队租金水平出现大幅下滑,严重影响了船东和运营商们继续下单订造新船、扩大船队规模的信心和决策。
2015年海工装备市场将继续回落。油气开发活动减弱必然对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造成不利影响,我们认为:201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将加速调整,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预计将在400-500亿美元之间,海工装备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鉴于对全球能源供需总体态势的考量,从中长期看,海工装备市场仍存在较大的潜力,预计2016年后随着油价的回升,海工装备市场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
产业竞争面临恶化的风险 市场的回落和建造能力的释放必然会导致产业竞争走向白热化,恶性竞争难以避免。
从国际看,韩国在海工装备设计和建造方面遭遇未曾预料的挑战和困难后,必然会采取措施,积极调整方向和策略,谋求实现“二次转型”,以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和将出现的残酷竞争。新加坡则延续“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经营策略,大力开拓巴西、中东市场,并辅以“贴身紧逼”的竞争策略,利用中国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与中国本土企业展开面对面竞争。
从国内看,随着一大批海工装备总装建造基地的投产,中国海工装备建造能力和潜力急剧膨胀,海工投资热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开始显现。部分企业在市场向下调整的过程中将出现断粮现象,在此情况下饥不择食,低价接单、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
海工装备面临撤单风险 供过于求将会导致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市场低迷使得目前企业手持订单“弃单”风险加大,尤其是一些首付款比例较低的订单、投机性订单和高价位订单。因此,保证手持订单安全,避免颠覆性风险,实现顺利交付是当前海工制造企业的首要之务。